這個時髦的名詞被用來統稱第二代互聯網技術和服務。當然,盡管諸多企業都有意無意地用Web2.0來粉飾自己,Web2.0還是有其鮮明的特徵:
相比第一代互聯網(Web1.0)時代的網站提供內容和服務、個人使用的方式,第二代互聯網中用戶不光是使用者,而且同時提供內容和服務。因此,如果說Web1.0時代更多的是“人機對話”,那麼,Web2.0更強調人和人的交流和溝通,為此,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擁有一個或多個網絡身份(ID)。正是鑒于這一趨勢,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例如韓國),網絡實名制的呼聲越來越高。

參照上述定義,事實上我們可以將眾多的偽Web2.0技術和應用從其中剔除出去。留下的部分,按照廣為接受的亞馬遜前首席科學家Weigend的看法,可以分成五類:

1、即時通信軟件和服務(messenger, IM)。這部分軟件和服務在Web1.0時代就已經嶄露頭角。但是鑒于其強調人和人溝通的作用,仍可劃分到Web2.0中,代表有QQ,MSN Messenger,Skype等﹔

2、用於發布個人信息的平台,帶有聚合性質。代表有各式各樣的博克(Blog,或譯播客),個人空間(如MSN Space)等﹔

3、社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 SNS),根據“六度分隔”理論,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實現的社交網絡服務,代表有Linkedin、 Friendster、 openBC等﹔

4、由網路用戶合作完成某種任務或服務的平台。例如世界各地用戶同時編輯的Wiki(維基百科全書)等﹔

5、具有Tag功能的計算機協同工作軟件,在某些軟件工程師群體中極其流行。

當然,除了即時通信早已經成熟以外,其余的Web2.0技術和企業都是近年來才興起的。它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吸引了大量的眼球和投資。不過,在吸引完眼球和投資之餘,擺在這些新貴面前就是一個赤裸裸的問題:盈利。事實證明,網路廣告對Web2.0企業來說,由于有搜索引擎和傳統門戶的夾擊,在短期內很難是一個盈利的突破口──國內三大門戶紛紛從廣告上轉型到其他服務便是明證。如果不能指望廣告,剩下的恐怕就是要對用戶(全部或其中一部分)提供收費服務了。而在這方面,商務社交網絡服務毫無疑問是排頭兵。



Web 2.0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階段,是促成這個階段的各種技術和相關的產品服務的一個稱呼。所以,無法說Web 2.0是什麼,但是可以說,哪些是Web 2.0。

web2.0只是一個符號,它表明的是正在變化中的互聯網,這些變化相輔相成,彼此聯繫在一起,才促使互聯網出現今天的模樣,才讓社會性、用戶、參與和創作浮到表面成為互聯網文化的中堅力量並表徵了未來。

Web Service領銜的技術革命幫助Web 2.0打破了傳統的互聯網概念。API、Tag、RSS、Ajax這些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構成了Web 2.0的技術基礎。Web 2.0時代的互聯網是向可讀/可寫的平台的進化,更像是一個應用程序而非我們所看到的傳統網頁。 「Web 1.0 的模式是讀, Web 2.0則是寫和貢獻;Web 1.0是靜態的,Web 2.0是動態的;Web 1.0的內容創建者是網頁編寫者,Web 2.0則是任何人都可以創建內容。」

人們習慣於把Web 2.0與以下新應用與新技術劃上等號:Blog、Wiki、社會性網絡服務(SNS)、分類廣告、六度分隔理論、RSS和Tag技術等等。它們提倡分享、開放和交互,並且喊出「每個人都是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的口號。

■ Web2.0 應具備的因素

因素(一):基於RSS/ATOM/RDF/FOAF等XML數據的同步、聚合和遷移
數據資料不再和頁面和網站混在一起,它獨立了,它跟著用戶走。這是Web 2.0的很重要特徵,這也是為什麼Blog是Web 2.0的代表的原因。透過對XML數據的處理,這些內容能被自由的組合,被各種應用程序,不論是Web程序還是桌面程序等呈現和處理。

因素(二):社交網絡
內容跟著人走,內容又能夠被用戶自由的組合,也就是說,用戶能夠自由的借助內容媒介,創建起一個個的社群,發生各種社會性的(網絡)行為。用戶生產/消費的信息也有了社會性,變成了分享,變成了自我供養。

因素(三):開放API
Web成為一個開發環境,借助Web服務提供的API,網站成了軟件構件。信息孤島通過這些Web Service的對話,能夠被自由構建成適合不同應用的建築來。

■ Web2.0 的使用者

在Web 1.0或者門戶時代,用戶沒有具體的面貌、個性,用戶常常只是一個ID符號,或是一個模糊的群體的代名詞,Web 2.0則起到了將用戶真正轉化為活生生的人,這個人的具體性,會因為服務本身而不斷地充實起來。「Web 2.0是用戶的互聯網,它將滿足用戶兩方面的需求:個性化和社會化。」

■ 如何創建Web2.0 的產品?

為具體的個體服務,是Web 2.0設計的起點。分為「表」、「裡」:

表:服務於用戶個體的微內容的收集、創建、發佈、管理、分享、合作、維護等的平台。

「微內容」的英文是 microcontent。用戶所生產的任何數據資料都算是微內容,比如一則網誌,評論,圖片,收藏的書籤,喜好的音樂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這些微內容,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它的數量、重要性,還有我們對它的依賴,並不亞於那些道貌岸然、西裝革履的正統文章、論文、書籍。

裡:微內容的XML表現;微內容的聚合;微內容的遷移;社會性關係的維護;界面的易用性。

體驗經濟是Web 2.0時代最重要的特質,也是Web 2.0「革命分子」最有利的武器。與當年門戶網站絞盡腦汁爭奪「眼球」相比,Web2.0帶來的理念是服務的親和力,可操作性,用户體驗以及可用性。 Flickr之所以被認為是Web 2.0的典型公司,正是憑借其完全從用戶體驗出發,設計的個性化操作功能以及簡潔的界面。

用戶參與、用戶主導、用戶建設

■ Web2.0 的反思

「注重業務本身的價值, 注重客戶利益和體驗,別關心什麼Web2.0,關心那些真正能改善你的Web用戶體驗的技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