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物極必「反」 反對真的有理? (2010/5/11)

特約撰稿/陳文駿

處於Web2.0的時代,人們因基於分享的概念,對於一場電影、一張唱片、一間餐廳甚至是一項美妝產品,都能有自己相當多的故事可以敘述。無論是在個人的部落格,又或者是相關的社群網站,越來越多消費者願意付出時間、精神來敘述一些自身相關經驗,無論是用以作為下次消費參考的依據,又或者是提供借鏡給其他消費者參考,這些都是這些行為所帶來的邊際效應。

然而,在流量大的個人部落格,又或者是擁有較大訪客數的社群網站,透過正面的分享,確實能帶來正面的激勵效果;相對的,負面的批評,在引起他人共鳴之後,也就開始渲染開來。只是,當個人由主觀的方式去評論,旁人只能藉由單一的面向去了解可能的事實,因而開始在網路上針對其負面印象渲染開來,其正確事實與否,是否又只是流於網路暴力的行動?

近來,由於社群網站Facebook的流行,除了個人可以在該社群網站建立自己的檔案頁面之外,「粉絲團」也成為了Facebook中一個很重要的特色,所謂的粉絲團,就好像是對於一個主題或者是一個人,因為其具有群眾凝聚力,因此,能夠吸引許多人的加入,在加入之後,可以隨著Facebook提供的功能,獲得某某粉絲團的第一手消息,甚至所謂的粉絲們亦都能參予其中達到雙向討論。像是知名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粉絲團就有超過八百萬人的加入。

然而,粉絲團的建立本是因為崇拜、欣賞而凝聚在一起,但在這之後,卻也開始出現「反」某某粉絲團,像是先前因為慈善行為受到爭議的藝人陳建州,網友們更串聯在網路上成立了「反黑人粉絲團」,除此之外,更把黑人所創的慈善標語「Lovelife」中的f刪除,形成「Love Lie」以作為粉絲團標語,截至今天,該粉絲團亦有超過一萬人的加入。

另外,近日受到矚目的反對粉絲團,更包括了「反周玉蔻粉絲團」、「反范植偉粉絲團」等,這些反對粉絲團的建立往往都是因為基於某一個事件或某一個新聞點,在熱潮的當下,便可吸引許多民眾加入。經營的過程中,無非是針對當下的新聞做探討,新聞性越大,所能延伸的探討也就越多。除此之外,該當事人過去的一言一行也容易被拿出來放大評論。

只是,這樣子的反對粉絲團是因新聞事件而生,卻也賴以新聞事件而延續,當激情過後,新聞事件退燒,共同反對的目標漸漸沒有了討論點,所謂的反對粉絲團,也就開始黯然失色。

民眾確實有言論自由,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確實也容易受到社會的公評,只是究竟反對是否有理?或者只是無限延伸、強詞奪理?也許還是得倚賴每個人以及社會的那一把道德的尺來衡量。不然,淪於網路暴力之後,各人都成為劊子手,逼到該當事人走到最後一步,甚至沒有退路可走,很難講這是最後的勝利。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0051020084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